在服務全方位理財規劃的個案裡,有許多進到風險檢視的個案中,當分析完他們的保單後,發現年繳保費高達八九萬,但是保障額度卻不如他們想像得多,甚至還有很多風險缺口沒補強,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?
發生了繳出承重的保費,換來的並非足夠的保障。
你是否也曾經遇過壽險從業人員給出建議書,搭配的幾乎都是終身型險種,對你說著只要繳20年,保障就可以持續終身的話語,聽起來真的滿安心的,但是,並不是所有險種都適合終身型。
我聯想到一個生活化的舉例,Netflix、Spotify、KKBOX影音串流平台相當熱門,也是我們打發時間、通勤時的良伴,幾乎時下許多人都有付費使用過。如果這些串流平台推出一種方案,由原本月費390元(相當於年費4680元)提高到月費3900元(相當於年費46800元),持續繳費20年就能享有終身影音觀看的權利,這時你會買單嗎?為什麼呢?
能夠想像到的是,科技一直進步,未來觀看收聽的模式是否會變化?收費方式是否會改變?各串流平台有其優缺點,是否有獨家代理的作品?這些都是能想像到的變因。
而大眾接受使用者付費,用訂閱(月/季/年)的模式,去換取我們所需要的娛樂,彈性去因應自身的喜好而做選擇變動。
那麼定期型保險也是一樣的觀念,定期型保險的費用相對低、保額高,雖會隨著年紀變大而保費逐步增加,但是,醫療科技的進步,未來治療模式的變化,健保收費制度的變化,各家保險公司商品的推陳出新與截長補短,定期型保險更可以彈性應對。
所以說,終身型一定就是好嗎?你覺得呢?




